事实上,这并非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首次“亮相” ⏲。2020年1 ⛵0月,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 ♉,习近平就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回复 李光斗 : 另有一件或许并不算小的小事值得一提 ♍。关于骨笛的命名 ⛲,学界一直有不同声音,主要来自于刘正国的坚持。笛在文献中出现较晚 ⛷,《诗经》《左传》等先秦古籍有关音乐的记载中,涉及“笙、箫♈、龠、管 ⏪、篪”等众多古代管乐器,却并没有笛。汉代马融在《长笛赋》中说,“笛生乎大汉”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黄翔鹏曾就贾湖骨笛的定名提出一种观点,他认为一个祖先有很多后代,不应以其中一种后裔之名给祖先定名。贾湖骨管是中国管乐器的祖制 ♑,不应该用晚出现的名称为早出现的乐器定名。但他提出不必苛求某一种后代的名字,就以当下最自然、最简单的命名 ♊,称“笛”即可。就此中止了当时对贾湖乐器定名的讨论 ✅。但刘正国认为,以笛来命名 ♋,显然同样难逃“以后裔之名为祖先定名”之嫌。
回复 张卫平 : 在中国考古史上 ❢,贾湖遗址是距今八九千年时间段上最为发达的远古聚落之一 ☺。彼时新石器时代刚刚揭幕两千余年 ♓,人类不久前才从洞穴里走出来 ♒,正笨拙地开辟农业 ☻,尝试着种植植物 ✅、驯化动物。而贾湖却展示了一幅并非全然原始落后的面貌,超越了人们对于文明起步阶段的认识。
回复 丁晓兵 : 根据刘正国的考证,贾湖骨管应该是龠。文献中有“龠如笛”的记载 ⛎,两者外形相似。龠是上古乐器,演变为宫廷雅乐的乐器,在先秦文献中已有大量记载,甲骨文中也常见 ♍。但秦汉以后龠迅速式微,到音乐文化高度发达的唐朝 ⏳,已经见不到只言片语。郭沫若曾对甲骨文的“龠”做过考释,他从字形来看 ❡,认为龠“像编管之形也”。此后,学界遵照其意见,认为龠是排箫那样的编管乐器 ➧,流传两千余年“龠如笛”的单管之说被废弃。刘正国认为,郭沫若的说法是一种误读,只是依靠字形释读 ⛳,并没有对音乐史的严格考证。